13336663781
图片2

供水系统的消毒与杀菌

这个故事开始于19世纪。

那时,一些城市已经建立了集中供水系统,但由于缺乏常规的处理和消毒,因此,有些情况下,这些城市正是导致疾病暴发的原因:用泵和管道输送水时,一旦被污染,就可以在所服务的社区或城市传播病原。

在1848年左右,霍乱在伦敦爆发,在2年中,有14600人死亡。

1850年,JohnSnow首次使用氯气消毒供水。第一次尝试用氯气对伦敦BroadStreet泵房的水进行消毒,有效地防止了霍乱在当时伦敦的传播。

1897年,英国肯特郡梅德斯通爆发伤寒,病人出现持续高热,中毒性面容,脉搏相对迟缓,并伴有玫瑰疹,危及生命。Sims Woodhead将“漂白剂”作为饮用水主要输送管道中的临时消毒方法,其效果令人意外,因伤寒而死亡的人数大幅下降。

在1908年,氯化消毒技术在英国伦敦成功实施之后,这项技术传到了大西洋彼岸。在美国新泽西州泽西岛市,也是首个对自来水氯化消毒的城市,伤寒致死率迅速下降。

此后,在国际上许多城市都开始推广氯化技术。在越来越多的城市中,水的氯化作用已得到有效控制,水传播疾病所造成的死亡率已大大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已大大提高,公众健康水平也已大大提高。

这一成功被1997年的《生活杂志》报道,文章称:“对饮用水进行过滤,以及氯的使用可能是近千年以来公共卫生方面最重大的进步。”

氯气消毒在给水处理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氯气产生了消毒副产物,未能有效地灭活隐孢子虫卵囊等因素,对氯气消毒提出了许多质疑,时有发生,新的消毒技术不断涌现,新的消毒方法不断涌现。但是现在,氯仍然是消毒工作的主流,而氯化饮用水供水系统仍然是全球防止水源性疾病和保护公众健康的基石。

饮水消毒是指杀灭水中大部分致病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原生动物等,以防止通过饮水传播疾病。前面已经说过,伤寒是由这种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饮用水的消毒过程有几个主要因素更为重要:微生物的种类和浓度,有效的消毒剂浓度,有效的接触时间,此外,环境中的pH(酸碱)、温度等等都会影响消毒效果。

已知用于饮用水消毒的化学消毒方法有氯、氯胺、二氧化氯、臭氧等。

此外,一般物理消毒方法都是紫外线杀菌。其简单易行,能有效地灭活饮用水中的微生物,对隐孢子虫有高效杀灭作用,且不产生有害的消毒副产物。但是紫外线不具有持久的消毒作用,在管网中细菌很容易再繁殖,因此单纯的紫外线消毒一般用于小水量处理后立即用水的情况(如对社区和住户的饮用水进行消毒,对直饮水进行消毒)。但在大型水厂应用时必须与氯气配合使用,所以目前对氯气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限制。各种消毒技术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局限性和成本,任何消毒技术都不可能适用于所有情况。给水系统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必须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设计出适合各个系统的特点、需求、资源和水源水质的消毒方案。

世卫组织(WHO)编写的《饮用水水质指南》(第四版)指出,流感病毒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SARS-CoV)并不是“通过饮用水传播的病原”,且不可能“存在于供水中的水平”。

而且近来十分猖獗的新型冠状病毒对某些消毒剂非常敏感,具体的杀菌效果及反应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论证。最近由国家卫健委和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写的《新发冠状病毒肺炎公众防护指南》中有一段说明,新型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 30分钟以及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氯气消毒技术是我国城市供水的主要手段。因此相信我们水厂的饮用水处理工艺,能通过有效的消毒浓度和有效的接触时间(CT值),达到对病毒的清除和灭活,饮用水是安全的。

近期文章